|
有着中国“西部硅谷”之称的四川乐山,在国内多晶硅产业刚起步时,该地区就已是一片繁华景象。当地政府在2008年初启动了以多晶硅和太阳能光伏产业为主的“一号工程”,欲用4~5年时间,把其打造成千亿支柱产业。
不过,随着多晶硅这一产业核心的陨落,乐山原计划建设的三条产业链也随之断裂,当初美好的设想最终未能成行。现在,寻找出路仍是摆在乐山地方政府和多晶硅企业面前的难题。
乐山发展多晶硅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成为吸引大批国有企业投资的砝码。早在2008年,乐山就已探明的硅矿产量1500万吨,全市拥有工业硅生产能力6万吨;拥有可开发量为670万千瓦的水电资源;制造氯碱的重要原料盐卤的地质资源储量达到153亿吨。
更为重要的是,建国之初,技术实力最为雄厚的峨嵋半导体材料研究所(下称“峨嵋半导体所”)在1965年迁入乐山,一大批当时国内多晶硅领域顶尖的技术人才随之内迁,为其发展多晶硅产业提供了技术保障。
2007年,全国还只有4家多晶硅生产企业,其中乐山就拥有包括峨眉半导体材料厂(下称“峨半厂”)和四川新光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新光硅业”)两家,产能达到1500吨/年,当年生产多晶硅377吨,占全国多晶硅产量的33%。
Solar buzz分析师韩启明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当年乐山发展多晶硅一方面是因为有工艺基础;另一方面则是多晶硅价格上涨迅速,市场供不应求,企业大量投资建厂上项目。
自2006年后,国内光伏行业发展红火,多晶硅需求量大增,价格一度卖到300万~400万/吨。而按照当时国内的生产技术水平,多晶硅成本也只在50万/吨上下,利润非常可观。
2008年,随着通威集团下属四川永祥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永祥股份”)1000吨、峨半厂500吨、东方电气集团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下称“东汽”)1500吨多晶硅的相继投产,乐山多晶硅产能达到4500吨/年,多晶硅产量也达到1000吨,约占全国的25%。
在企业投资大跨步时,乐山市政府也将未来发展押注在多晶硅产业上。2009年2月,乐山市经信委表示,多晶硅及太阳能光伏产业是乐山市立足于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的千亿支柱产业。
乐山在2009年7月审议通过的《关于建设“乐山(国家)硅材料开发与副产物利用产业化基地”的工作方案》(下称《工作方案》)中提出的目标是,到2013年,硅材料及综合利用相关销售收入达到1000亿元。
截止到2009年6月,乐山市已形成年产多晶硅4500吨的生产能力,居全国第一,硅材料骨干企业21家,关联企业32家。
不仅如此,乐山已经将多晶硅产业的发展规划“展望”到2020年。《川南经济区(乐山)发展规划思路(2009年~2020年)》中制定的目标显示,到2020年,则要实现累计投资650亿(自2009年起),年产35000吨多晶硅达产,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实现销售收入超过1100亿元,硅材料及综合利用相关产业实现销售收入2300亿元。
救市
在多重有利因素刺激下,乐山的多晶硅项目在2008年之后“遍地开花”。其中,永祥股份总投资25亿元、年产6000吨多晶硅项目2010年3月开始建设。该项目的建设被认为“将对乐山市打造千亿硅材料及太阳能光伏产业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骤变的市场并没能使乐山市提出的多晶硅发展规划走多远。多晶硅价格从最高400万元/吨直线降至2009年的50万元/吨,全国很多地方出现投资暂缓、开工推迟等情况,乐山多晶硅缓建的项目在2009年也达到约1.5万吨。
新光硅业高级技术顾问黎展荣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乐山把发展多晶硅作为“一号工程”,但五六家企业发展得很分散,电费又高,成本降不下来,目前产能也只有1.2万吨左右。
为了“救市”,乐山计划在上中下游延伸三大产业链,用配套产业来“解套”。 按照《工作方案》和《乐山市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发展规划》,乐山要重点打造“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链、电子级硅材料产业链、硅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链”三条产业链。
实际上,乐山在2008年就已经提出延伸硅材料产业链的多晶硅发展路径,只是急转直下的市场促使这一计划加快了实施的步伐。
2009年,乐山市再次提出计划用6年时间,完成这三条多晶硅产业链总共约550亿元的投资。其中,太阳能光伏硅材料产业链总投资达到409亿元,投资企业包括永祥股份、新光硅业、东汽、拓日新能、乐山乐电天威硅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下称“乐电天威”)等;电子级硅材料产业链有6个项目,总投资达到40亿元;硅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链有10个项目,总投资约101亿元。
残局
其实,作为三条“息息相关”的产业链,当处于链条核心地位的太阳能级多晶硅迅速崩盘之时,其他两条产业链也出现了很大的问题,尤其是硅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链。甚至,乐山当初选择的这种产业模式也成为多晶硅产业失败的原因之一。
保利协鑫副总裁吕锦标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介绍,乐山多晶硅项目的封闭循环技术做得并不好,特别是氢化这块,直接影响到成本。
“当时乐山提出了一个"体外循环"的计划,做化工产业园,打造硅化工循环利用产业链,意思就是,多晶硅企业的副产物不用处理干净,交给化工产业园帮你处理,现在看来这种方式是不对的。应该是每家采用多晶硅生产技术把副产物利用起来,回到多晶硅的再使用,也就是要把氢化这道工序做好。”吕锦标表示。
乐山的多晶硅项目当初大多选择采用改良西门子法的热氢化技术,热氢化需要1250摄氏度的高温,能耗较大。
“虽然当年乐山的多晶硅项目也提过采用更为先进的硅烷法或者其他技术,但国企做事,就是市场调查做得不够,后面发现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同时由于项目小而分散,很多企业不能做到循环生产,有大量硅料最后是浪费的,导致成本在这一环节提高了很多,丧失了竞争力。”上述企业人士说。
随着市场的进一步恶化,当初聚集在乐山投资多晶硅的企业也自2011年下半年陆续以技改的名义进行停产,甚至割肉退出。
到目前,乐山电力与*ST天威合作投资22亿元的乐电天威已停产技改两年多,何时投产仍是未知。川投能源与*ST天威等投资12.9亿元的新光硅业,也因一直无法复产,作为大股东的川投能源引入民企通威集团,两者正对其进行洽谈重组。而东方电气集团迫于亏损压力,在2012年就关闭了已投资18.33亿元的多晶硅项目。现在,乐山地区只有永祥股份维持生产。
在经历了两三年的寒冬之后,国内多晶硅市场正在恢复,那么乐山“一号工程”中的企业将何去何从?
黎展荣表示,乐山当初有将多晶硅发展成千亿规模产业的想法,但随着多晶硅市场的不景气,后来就没有人再专门抓这件事情了。更多产业规划详细请点击:http://www.reportway.org/yewulingyu/chanyeguihua.html
https://zw911.com/?zmt/&tag=%E5%90%83%E7%93%9C%E7%BD%9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