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门峡:“笨功夫”彰显焦裕禄精神(转载)
4月22日,天鹅之城三门峡再次被关注。《人民日报》以“下足笨功夫,用好‘大数据’”为题,报道了该市以“民生问题”台账为抓手,把学习教育“务虚”变为立行立改“求实”的经验(详见《人民日报》18版)。笔者不禁为这“接地气”的做法,拍手叫好。“笨办法”蕴含大智慧。三门峡的做法之所以能持续受到关注,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笨功夫”遵循了习总书记“求实效、不搞花架子”的要求,契合了焦裕禄“为民务实清廉”的精神。开始之初,不少人对这个“笨功夫”有异议,认为“办法老套”、“耽误工夫”、“耍不出花样”。为此,三门峡没有急于“砍柴”,而是先“磨刀”。先是召开五次专题会,统一思想,然后办好培训班,传教方法。“这次下的就是笨功夫,可凡事就怕认真具体,只有这么下笨功夫,才能抓到实的,碰到硬的,干出真的!”市委杨树平书记给了很好的释解。活动开始后,干部们没有车送,没有人接,走进千家万户,坐坑头,蹲地头,以唠家常的方式,打开了老百姓的话匣子。慢慢地,群众看到自己的问题受到重视,有的问题当场就能解决,心与心也拉近了距离。即便有的问题不能当场解决,当在看到驻村指导员一笔一划的认真记录时,群众的心里也踏实了许多,也理解了当干部的“不容易”。不得不说,三门峡市委市政府的“笨办法”,其实是一种大智若愚,这也许是党报对“笨办法”肯定的缘由之所在。
“大数据”里见真情。有人说,经典不可复制,比如焦裕禄精神。这话有道理,但三门峡市埋头苦干地“笨功夫”,却正是焦裕禄“一心装着群众”的精神再现。一个个村、一个个镇,一个个群众,一个个问题,三门峡市的干部们,用自己的足迹,用“一竿子插到底、”“一户不漏”拉家常、问需求的“笨办法”,丈量出了全市1363个行政村、涉农社区,近44万余农户的诉求期盼,收获了一串串沉甸甸的“大数据”。在这些“大数据”的背后,更是蕴含着浓厚的“鱼水”之情——卢氏县耿家村薛月玲瘫痪的母亲坐上了轮椅,能坐桌吃饭了;耿家村部分山沟地原本种烟只能肩拉背扛的现象终于能结束了;渑池仰韶镇,长期瘫痪在床的木匠用上了张希保送的藤椅;陕县郭家村退伍军人黄新春的冠心病可以申请医疗补助了。郭家大妈留下吃饭,耿家大哥雨天送伞,过去拿钱都请不来帮忙干活的,现在乐意出义工了……,实实在在解决了困扰一户户百姓家的“头疼事”,一个个憋在群众心里的“堵心事”,温暖了群众的心。
“民生台账”大财富。值得称赞的是,他们不满足于“摸清”,而是要“理准”,又一次发挥“笨功夫”,很快就找到了更加便于解决问题的方法,充分体现了三门峡市决策者们的睿智。他们把收集到的问题按照轻重缓急、类别细化分类,建立台账;采取自力更生、活用政策、强化包扶、销号管理的办法,发动村、县、市三级联动优势,集中破解难题……“大数据”汇总了老百姓的呼声,拆除了横在干部群众之间的“隔离墙”。而拆除“隔离墙”的工具,则是“笨办法”。如果没有“笨办法”,“大数据”就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没有“大数据”,“笨办法”就缺乏统筹全局、科学施治,就可能是散兵游勇、盲人摸象,就可能成为真笨。只有二者有机结合,才能相辅相成,互惠互利。恰如阴阳之道,相生相克,和谐共生,完美解决问题。
三门峡市做法看似“笨”,没什么高明之处,但贵在“笨”得实际,“笨”得精彩。如果空喊口号,搞花架子,解决不了群众所关心的问题,一切都是白搭。三门峡这样的做法,群众怎能不欢迎?这样的教育,群众怎能不满意?这样的政府,群众怎能不拥护?
黑沙盒子 http://www.heishabox.com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