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钢协常务副秘书长张宇春讲述我国冶金标准化发展历程(转载)
新中国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始于1950年,次年,重工业部决定成立钢铁标准规格委员会。1952年,我国首次颁布24个钢铁标准。到2013年底,钢铁行业现行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共有2084个,其中钢铁产品及方法956个,占46%;强制性标准36个,占1.7%。钢铁行业已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面向市场、引导创新、结构合理、基础扎实、重点突出的标准体系。标准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德国为例,其标准化贡献占国民生产总值的1%,是德国在全球市场取得成功的强有力支撑。在经历了20世纪50年代~70年代采用苏联标准、80年代~90年代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阶段后,2000年以后,钢铁行业制定、修订标准主要围绕技术创新、产品升级换代、满足用户需求进行。标准化工作在实现了从生产型向贸易型转变的同时,对钢铁行业向市场经济转变起到了支撑作用。
十一五以来,钢铁工业标准化工作不断提升基础标准水平,提高标准的适用性。2006及以后标准年代号国家标准达到69%,标龄缩短取得进展。同时,我国研制了一批市场急需的新标准,填补了国内标准的空白;设置了关键技术门槛值,淘汰落后设备、工艺和产品;推进节能标准的完善;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纳米国家标准,积极开展高端金属结构材料和特种金属功能材料标准工作。”
我国冶金标准化工作特别注重坚持国际与国内标准化相结合。日前,国际标准ISO15510已将GB/T20878中的牌号及表示方法纳入了该标准。这标志着我国钢基础标准与国际接轨进入了新阶段。2013年9月20日,中国标准化专家委员会委员、国际钢铁协会副主席张晓刚成功当选国际标准化组织(ISO)主席。这是世界历史上中国人首次执掌该职位。通过把我国产业和企业适用的技术纳入国际标准中,有利于提升我国的标准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和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促进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
http://ht1993.com/eht/5069.html
页:
[1]